太乙混元内功七字法诀浅释
太乙混元内功之修持,它是以后天返先天为宗旨,要达到古人所说的“人天同易、天人合一”的修持境界,要达到这一目的,要求修持者由内到外达到统一合谐,这样才能使身体内的气机运化周身,而通达四梢,如果不能化掉后天之拙力和紧张的精神状态,则必将导致体内的气机流动受阻,而事倍功半,这就是在本功法的修持过程中七字诀要领所起到的作用,所以要求修持者在功法的修持中要深刻领会理解这七个字的内涵,并以此来指导修持实践。
七字诀:松、静、缓、柔、圆、虚、合。
一.松: 松而不散、不用拙力。
二.静: 以静御动、虽动犹静。
三.缓: 缓如行云流水、而连绵不断。
四.柔: 柔合舒展、节节贯通。
五.圆: 圆合自然、不拘不僵。
六.虚: 虚实分明、刚柔相济。
七.合: 上下、左右、内外、及“神、形、意、气”相合。
(1)松:松而不散、不用拙力。
所谓的松,是要求修持者在精神意识上放松,而不是形体上的放松,所以叫“松而不散”。而形体上的放松将导致“松驰、松懈、松散”,因此神气不能相抱,则六神无主,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松松松一场空,空的结果是把元气与病气一齐放掉,而传统的内功气化之修持,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。在传统文化中被誉为“众经之首”的《易经》,是传统文化的主干与灵魂,讲的是“阴阳变化之理,万物生化之机”,古人讲:‘易’有“三易”,即“简易、变易、不易”。三易之理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。所以武当传统功法修持也离不开三易之理,而把“松”字放在七字之首,它的目的意义不容忽视,松的目的是内外协调,而神气相抱,内外协调才能化尽后天之拙力,进而产生先天之真力,才能从后天返回先天,进入本功法中“顺天呈象”的演化,也就是在预备式“合扣丹庭”修持中思想意识的调整,为进一步的修持打下基础。
(2)静:以静御动、虽动犹静。
在理解了‘松’的内涵前提下,才能完成由“松至静”的转化,而进一步的去体会“静”的意义,在理解领会了“静”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。所谓的“静”,它不是单独狐立的存在,它是在初步修持中的一种境界。而静只是它的表面现象,它所孕含的勃勃生机,是宇宙自然之根本,万物生化之动力,修持者在静态中所产生的变化,既是古人所说的“无中生有、虚尽实生”的境界。所以说“以静御动”,它孕含着易经上所说的“物极必反、否极泰来”的哲理。而“动静相生、刚柔相济”之互化,既是易学中三易之变化,即由“简易至变易”的转化过程,“虽动犹静”,在动中求静,是指在修持中内外的协调,形与神相合,精神内守而神不外游。虽然肢体在运动,但内在的精神(思想意识)却如之不动,去细心地体察在修持过程中体内的气机变化。肢体所
产生的灵动自转是由境来统御,而境的产生是由静来作基础的。所以古人说“由静而入境”只此一径可走,无二法门,这里所说的境是指修持者在静态所产生的一点“灵光、灵动”。
(3)柔:柔合舒展、节节贯通。
柔是修持者在理解了“松、静”二字的内涵并指导修持实践的过程中,在修持者体内所产生的灵动,是由于修持者体内元气在不断充实聚结的前题下,必然产生“循经导脉、飞经走窍”等内在的气机运转,而“内导外形、如流水穿堤”,以柔韧和合之力贯穿于整体运动之中,柔呈于表,内孕阳刚之力,在修持中阴阳二气的转化,正合内家拳法所讲的以柔克刚,四两拨千斤理论,内家拳法所说的柔也不是绝对的纯柔,而是柔于表面,刚在其中,是在柔中产出的真刚,在柔顺中一但封死了对方的招式,则给对方的感觉是坚硬不屈的。而内家拳法中所讲的“运气如九曲珠,无微不致,运劲如百炼钢,何坚不摧”,所讲的就是刚与柔的转化。
(4)缓:缓如行云流水、而连绵不断。
内家拳讲的是“柔、缓、轻、灵,开合有术,运化有方”,而柔缓轻灵的前提则是修持者体内的元气充盈,气足则血旺,血旺则筋柔,筋柔则肢体灵活,如传统医学有“气足血旺,气亏血亏和血为气之头,气为血之帅”的论点,而‘缓’的作用是要求修持者在如行云流水般的运行中,去体现体内气机的运化规律,所以拳谚讲:“运劲似抽丝,出拳如放箭”之说,来形容行动中动作轻柔匀缓而连贯协调,柔中寓刚,虚实分明,在连绵不断地运动中,转接和顺,处处体现虚实变化,并保持重心稳定而变转灵活,所以‘缓’字的作用不但是对动作的要求,也孕含着“物极必反,柔极生刚”,由慢到快的哲理变化。
(5)圆:圆合自然、不拘不僵。
在七字诀当中,‘圆’是关键的一环,在“松、静、柔、缓”的基础上,要求手法灵活,不缰不滞,使关节运转如意,横直顺逆起落伸缩,应走弧形,作出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形,手臂的松柔圆活,使手臂的“筋、皮、肉、纤维”得到松舒的运动,日久功深手臂圆转灵活,自然会产生出沉重的感觉,缠绵的意趣。如太极拳所讲的“朋、履、挤、按、采、列、肘、靠”等多种劲力皆由此产生,沉稳中带有轻灵,轻灵中带有沉稳,轻灵又不流于飘浮,沉稳又不犯僵滞,体内的元气化成的内劲象水银一样,既沉稳又流动灵活,可随意运动到某一点。在本功法的修练中把它叫做“混元流珠”,拳家把它叫做整劲,也就是传统内功气化修持中所说的“先天真力”。修持到此可说是初窥内家拳法之妙。并由此可登堂入室,而达此道之巅顶。
(6)虚:虚实分明,刚柔相济
修持至此,达到由“后天返先天”的境界,而虚灵内含,在“松、静、柔、缓、圆”中去细心体会在行功中的细微变化,去体会气的运转,如拳谚中所说的:“行气如九曲珠,无微不至,运劲如百炼钢,何坚不摧。“腹内松静气腾然,尾闾中正神贯顶,满身轻利顶尖悬”,以气运
身而达四梢,正所谓仔细留心向推求,屈伸开合听自由,身体中正安舒而支撑八面,进退转换,虚实分明。为下一步的‘合’也就是“神形俱妙”的修持打下基础.
(7)合:上下、左右、内外、神形、意气、相合。
内家拳法之修持讲的是“内外三合”,也叫“六合”。内三合为:“神与意合,意与气合,气与力合”。外三合为“手与足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”。也就是太乙混元内功中第三个层次“神形俱妙”的修持,在修持中身形要中正安舒,虚灵内含,进退转换,虚实分明,手随足运。足随手行,上下相随并逐渐做到“意到、眼到、身到、手到、足到”。正所谓“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,内外如一,动静如一”。使“神、形、意、气”达到高度的统一,至此,则达到混元内功中“神形俱妙”的修持境界。武学的修持使修持者在形与神得到同时地锻炼,随着修持境界的升华,修持者的静定功夫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调整而达到一定的境界,至此才可在师尊的指导下进入“太乙混元大法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