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当太极拳

第一洞天——王屋山

       “山中有洞,深不可入,洞中如王者之宫,故名曰王屋也”。一谓“山有三重,其状如屋,故名”。
 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.7米,主峰之巅有石坛,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,“黄帝于此告天,遂感九天玄女、西王母降授《九鼎神丹经》《阴符策》,遂乃克伏蚩尤之党,自此天坛之始也”。故又称天坛山。
  魏华存《清虚真人王君传》称其师王褒(字子登)得道后,被封为“太素清虚真人,领小有天王、三元四司、右保上公,治王屋山洞天之中”。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,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。杜光庭《天坛王屋山圣迹记》云:“元始天王曰:夫小有洞天者,是十大洞天之首,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。”司马承祯《天地宫府图·十大洞天》曰:“第一王屋山洞,周回万里,号曰小有清虚之天,在洛阳河阳两界,去王屋县六十里,属西城王君(王褒)治之。”
 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,已难稽考。南北朝以前,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,《真诰》卷五云:“毛伯道、刘道恭、谢稚坚、张兆期,皆后汉时人也。学道在王屋山中,积四十余年,共合神丹。毛伯道先服之而死,道恭服之又死,谢稚坚、张兆期见之如此,不敢服之,并捐山而归。去后,见伯道、道恭在山上。二人悲愕,遂就请道,与之茯苓持行方,服之皆数百岁。”
 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,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。开元十二年(724)。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,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,曾于此处著《修真秘旨》十二篇行于世。至开元二十三年卒,享年八十九,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。

        司马承祯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说,其所著《上清天宫地府经》载:天下名山有“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、七十二福地,皆为各路神仙所居住的仙境。”“十大洞天处十大名山之间,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”。王屋山洞为小有清虚之天,居第一位。唐末五代著名道学家杜光庭在所著的《天坛王屋山圣迹记》中,进一步发挥了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。他认为:“在开天辟地,宇宙造生的时候,大道之气造化自然,清气上升为天,浊气下降为地。天一生水,融成大江大河,浊气凝聚,形成五岳。它们都与天上的星辰一一对应。每个星辰都深藏着神仙的洞府,那是道法全备的仙圣远离凡尘所居的天上宫阙……这些上天神宫是宇宙的中心,掌握着万物生灭的契机。凡人根本无法上去。”杜光庭又说“在十个大洞天分布的辽阔地域内,还有三十六个小洞天,它们上应着星辰,内有灵仙宫殿,上天差遣仙灵,根据人们的善恶,或降罪、或赐福,掌握着人们的生死,这里有高道真人和仙王治理。”是和天上神仙府一样的仙境。他认为王屋山为“五岳、四渎、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”。是“十大洞天之首,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。”至此,王屋山在道教仙境的地位,就如同主宰宇宙的天帝之都那样神圣、崇高。

        王屋山,位于河南省济源市,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,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,黄帝设坛祭天、愚公立誓移山都发生在王屋山。
 

  王屋山就像一位少言寡语的智者,时刻等待着有慧眼的游客去了解它身上蕴含的智慧。与其他名山相比,王屋山的自然景观一点不逊色,而在人文景观上,王屋山更以其独特的优势,成为其与群山相比时笑傲江湖的最大资本。
       说到王屋山不能不说它的道教文化,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,道家弟子追求回归自然、返璞归真、修身养性,王屋山正是理想之地,不来王屋山会终身遗憾。所以,千百年来,王屋山不仅高道云集、香客如流,也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、陶冶情操。明朝怀庆府知府朱期至在任时登上王屋山感叹道:“济源县西王屋山,黄河开壁流其间。居身自是神仙骨,一住山头不肯还。”王屋山,天生地出有自然风光,更因其道教文化的衍盛而闻名于世。这里道教文化的特色异常浓郁,被尊称为道教“天下第一洞天”,曾吸引一批批高道名士在此修炼,如司马承祯、玉真公主、孙思邈等。
        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、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,它还以其集雄、奇、险、秀、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,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、陶冶情操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,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。诗仙李白有“愿随夫子天坛上,闲与仙人扫落花”的佳句。大诗人白居易也盛赞“济源山水好”。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