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屋山的风景(2)
铁松养生福地之王屋山,有众多的风景名胜。
皇家道观阳台宫
全称“大阳台万寿宫”。为王屋山著名“三宫之一”。始建唐开元十二年(公元724年),唐玄宗皇帝当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,推崇太上老君李耳为李姓的鼻祖,竭力提倡道教,敕命高道司马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,建观而居。阳台宫建成后,玄宗又让他的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进山学道,他这一举动轰动朝野,加之王屋山宜人的风光,一时间上至士大夫,下至黎民百姓,纷纷云集王屋山。阳台宫原有主要建筑物依纵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、大罗三境殿、玉皇阁、长生殿(遗址)、两侧有东西廊房、东王公殿(遗址)、西王母殿。现有建筑计8座,35间。总体布局呈长方形,宫内有明代遗物八扳大铁镬一口、雕花石槽一座,院内有千年菩提树一株,松柏五株,月台前两棵松柏形如龙凤,故称“龙柏”、“凤柏”,象征“龙凤呈祥”。1986年阳台宫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阳台宫北依天坛山,南临九芝岭,正处于“丹凤朝阳’’之地,故名阳台宫。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所建。
阳台宫北依天坛山,南临九芝岭,正处于“丹凤朝阳’’之地,故名阳台宫。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所建。
阳台宫内的其他景点
凤鸣台
相传远古时期,阳台宫所处之地一片汪洋大海。一只金凤凰为民造福,衔石填海,终累死于此。现在人们在此击掌跺脚,仍可听到这只金凤凰“嘤……”的呜叫声,故名“凤鸣台”。
龙爪柏
植于唐开元年间的龙爪柏,距今一千二百余年。因其造型如蛟龙探海,故称之谓“龙爪柏”。原为左右两棵,形成二 龙戏珠之势,今存其形似龙爪。
三清大殿
三清大殿为唐代所建,历代重修,现在的构造为明代歇山式木结构建筑,面广五间,进深四间,外雄内秀,整个殿由30根通根石柱支撑,石柱上雕龙画凤,刻工精细,形象生动逼真。“八卦藻井”,又称“八封天花”。它制做精巧,十分好看。一则做装饰品,二则做抽烟用,相当于现代的抽烟机。三清大殿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。里面供奉的为:玉清元始天尊、太上老君、上清灵宝道君。玉清元始天尊手拿宝珠象征天地未形、日月未俱、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,东为上清灵宝道君,手拿太极图,象征刚从“无极”分化出的“太极状态”,西为太清太上老君,手拿阴阳扇,象征阴阳两仪,整个构造看起来是道教宇宙形成图。至大殿外,看四根石柱,它们分别为两副对联,上联为“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”下联为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”中联为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”
相传远古时期,阳台宫所处之地一片汪洋大海。一只金凤凰为民造福,衔石填海,终累死于此。现在人们在此击掌跺脚,仍可听到这只金凤凰“嘤……”的呜叫声,故名“凤鸣台”。
龙爪柏
植于唐开元年间的龙爪柏,距今一千二百余年。因其造型如蛟龙探海,故称之谓“龙爪柏”。原为左右两棵,形成二 龙戏珠之势,今存其形似龙爪。
三清大殿
三清大殿为唐代所建,历代重修,现在的构造为明代歇山式木结构建筑,面广五间,进深四间,外雄内秀,整个殿由30根通根石柱支撑,石柱上雕龙画凤,刻工精细,形象生动逼真。“八卦藻井”,又称“八封天花”。它制做精巧,十分好看。一则做装饰品,二则做抽烟用,相当于现代的抽烟机。三清大殿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。里面供奉的为:玉清元始天尊、太上老君、上清灵宝道君。玉清元始天尊手拿宝珠象征天地未形、日月未俱、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,东为上清灵宝道君,手拿太极图,象征刚从“无极”分化出的“太极状态”,西为太清太上老君,手拿阴阳扇,象征阴阳两仪,整个构造看起来是道教宇宙形成图。至大殿外,看四根石柱,它们分别为两副对联,上联为“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”下联为“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”中联为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”
迎恩宫
位于市城区西北29公里的三官坪村北的迎恩宫,北依黛珠峰,西临小有河。相传,唐初紫微宫道士为迎接皇帝或圣旨而建,故名。
宫座北向阳,为三进院落,依山趁势,就岩砌台,逐级升高,错落有致。现存古建筑有山门、祖师大殿、四圣殿、吕祖殿、三官殿、雷公殿和玉皇阁等8座、24间。除山门为民国重建外,均为清代建筑,多为五脊琉璃硬山顶。主体建筑玉皇阁,为纯砖拱券的九脊琉璃顶。飞檐、斗拱、檀枋和窗棂均镶嵌有彩色琉璃,并饰有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、云龙和人物故事等精巧图案,栩栩如生。宫四周高山拱翠,山溪琴鸣。炎夏山风送爽,为避暑胜地。1981年修葺,保护完好。
王母洞
王母洞北依灵山,面对天坛山顶。而且在殿后出现了形如大神龛的山坡,即在垂 峰南面的崖壁根部,并列着三个距离大体相等的大石龛,其直径皆在10米左右。石龛的顶部及凹壁上满布钟乳石,各俱形态,奇形怪状。中间一龛的后壁最凹处有一溶洞,传为西王母修道之所,故名“王母洞”。洞口直径1.46米,深不可测,直通灵山洞。洞内曲折,忽高忽低,时阔时狭。阔处可二人并立,狭处仅容侧身而过;高处可站立行走,低处只能匍匐而入。进洞后走约数米,出现一个转折形成洞的最大空间,高可达7—8米,宽可达3米。全洞像一个长条形的葫芦状。洞内较潮湿,两壁有水珠,人在洞内无窒息感。洞底深处汇集有一潭积水,洞底成泥,在多雨季节,洞穴中的地下水就流出洞口,经过2米多高的岩坎呈水帘状下泻,注入“仙酒池”,被称为“王母洞瀑布”。夏季有雨时,洪水自王母洞石龛上飞泻而下,实有水帘洞之妙趣。王母洞口处,古人于龛内建西王母寝宫。宫系条砖拱券结构,即以条砖砌壁,上收为圆券无梁殿。远望似洞门,近观是殿宇。在石龛南面的坪台上,有一组古建筑群,座北朝南,逐级递升。依中轴线,顺序为祖师殿、玉帝殿、王母殿及东西配殿等。现有山民资款重建的斗牛宫等整组庙宇,从洞内排向洞外,依山顺势叠落延伸,体积虽小,色彩鲜艳,白墙红柱黄琉璃瓦,点缀在莲花瓣形山峰的向心点上,显得十分夺目。
菩提树简介
菩提树,俗称“娑罗树”、又名“七叶树”。当年佛教创始人乔达摩.悉达多.释加牟尼曾于树下静坐,悟出佛道,普渡众生。相传这棵树是司马承祯与高徒玉真公主亲手所植,已历千年风雨。西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人我国,佛教来势之猛,大有吞并道教之势,王屋山道人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面对这种情况,就想法在阳台宫院中载下这棵佛树,意为与佛教和平相处,至今佛教没有侵吞王屋山这块道教圣地。按照我国传统习惯,在院中载种树木,一般都在中心,这棵树则不然。(司马承祯与玉真公主虽然于院中载了佛树,但是他们本心是极不情愿让佛教在道教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,于是就特意栽偏了一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