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当太极拳

导引养生


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,配合呼吸吐纳的传统健身法。其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内(气)、外(形体)结合的方法来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,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。导引一词始见于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吹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矣。此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。”先秦导引术式较为简单,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《导引图》,绘有44个不同人物的运动姿态,既有立式,又有步式和坐式导引;既有徒手的动作,也有使用器物的导引。此外还有大量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,反映出两汉导引术式的多样性。东汉末年,华佗在前代导引术的基础上,创编了势势相承的五禽戏,完成了导引由单一动作向成套术式的转化过程。魏晋之时,导引术已成为一种包括肢体运动、吐纳内视、按摩咽液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养生方法。晋代葛洪认为:“调利筋骨,有偃养之方。”“朝夕导引,从宣动荣卫,使无辍阂”(《抱朴子·杂应》)。他的导引方法有龙导、虎引、熊经、龟咽、莺飞、蛇屈、鸟伸、地仰、猿踞、兔惊等动作,并包含了叩齿、漱咽、摩目、按耳等内容。陶弘景的《养性延命录·导引按摩篇》辑有《导引经》、《内解》及华佗等导引术势。隋唐时期,孙思邈《千金方》中载有《老子按摩法》和《天竺国按摩法》。隋唐以后医疗导引术逐渐衰退,但养生导引术由汉晋而宋明却经久不衰。宋至明清导引术日趋术实简约,比较典型的有宋代的“八段锦”、“陈希夷坐功”,明清时期的“十二段锦”、“十六段锦”、“延年九转法”等。

八段锦之名首见于南宋《郡斋读书志》、《夷坚志》及《道枢》等典籍之中。据宋人洪迈《夷坚志》载,宋徽宗政和七年(1117),已有“行所谓八段锦者”。南宋河滨丈人《摄生要义》中最早绘制了八段锦坐功图。明代周履靖在《赤凤髓》中依《摄生要义》亦绘制了八段锦图,并附以文字说明。八段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八段、文八段不同术势风格。武八段是武术与气功结合的导引术,其中有“射雕式”、“攒拳式”等。射雕式的练法是下肢保持马步桩,两手交替左右撑拉如挽硬弓,歌诀为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;攒拳式的练法是下肢保持马步桩,两手交替向前冲拳,歌诀为“攒拳怒目增气力”。武八段动作刚健,难度较大,姿势多用马步。文八段采取坐式,动作柔和,吸收了历代健身术中的行气、叩齿、按摩等方法,并配合肢体的活动。在八段锦的演进中,又有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出现。十二段锦曾作为少林武术内功的练法得到重视。十六段锦法为明代著名养生家冷谦所创。

明清之际形成的太极拳,是融合古代导引吐纳而创编的。太极拳的价值不在于技击之术,而重在追求“延年益寿”。较早的《十三势歌》说:“详推用意终何在?延年益寿不老春。”所以太极拳又称为“养生拳“。武当如意太极拳,也体现了丰富的养生健身特征,保留了中国导引术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的特色,动作缓慢,要求以意导气、以气运身,讲究意念,做到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,以疏通经络、调理脏腑,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。

(转自网络)